玄天上帝別稱北極大帝、真武大帝、北極佑聖真君,民間多稱「上帝公」,筆者家鄉則尊稱為 ”帝爺公”,據聞是明鄭時期開始普及全臺,逐漸成為民間的主要信仰之一。
紫微宮沿革
南投縣草屯鎮紫微宮主祀玄天上帝,根據廟前“紫微宮沿革”碑文記載:”紫微宮崇祀 玄天上帝,由來已久矣,初建於大虎山之麓,其年月無可考,…。”清同治12(癸酉)年(民前39年;西元1873年),移建於草屯鎮草溪路現址。廟牆初為土壁,至民國二十二年 (西元1933年;癸酉年)時隔一甲子始修建為磚牆,並將廟名“紫微山”更名為“紫微宮”。再於民國五十六(西元1967年;丁未年)歷時約三年修建,完成現有主廟體之規模。舉凡當地鄰里鄉民習慣稱此廟為帝爺廟,而不用正式名稱“紫微宮”,並尊稱主神玄天上帝為帝爺公。
紫微宮全貌,廟前廣場計有老榕樹左右各二棵。樹下石桌椅上刻有棋盤是地方鄉民下棋的好所在。
舊址尋跡
紫微宮(以下稱:帝爺廟)前身虎山麓玄天上帝廟舊址位於筆者親戚的荔枝園內,遷廟後雖已歷經一百五十年風雨刷洗,廟址仍有跡可尋,因為廟前的大石塊依然駐留,那兒也是筆者年幼時與堂兄弟遊戲的地點。只是何年何月建廟?真不可考也。
據長輩口述,二百多年前,筆者先祖與七個兄長至草屯虎山下平原開墾,兄弟分散於五個庄頭,先祖這一房擇居於虎山麓(即“山腳”庄),帝爺廟位於三合院的右後方山麓,由此粗略計算帝爺廟至少存在二百多年前。另有耆老指稱,在明末清初時期,帝爺公金身係由簡姓二位先民由福建南靖奉請渡海來臺,並於大虎山麓蓋廟安座,供拓墾鄉親參拜祈福。若據此估算,廟應建於三百多年前。
遷建傳說
清同治10(辛未)年(西元1871年;民前41年),帝爺公起乩指示要親自尋地新建廟宇。信眾尋思:購地資金?何人捐地?
同一時間,地方仕紳簡子卿(據傳簡氏精通風水地理)正計畫在自家土地修建大宅,且建地之界址地椿均已釘入地下,擇定良辰吉時完工入住。
待眾信士備妥,乩身引領帝爺公金身坐鎮的輦轎來到簡家,執事者向簡氏說明來意。簡氏心想這還得了,是真是假,只好試試真有神跡否?遂請輦轎進門來再說,那知輦轎直接衝入廳堂,簡氏心頭一顫“這大轎怎進得來這窄門?”。驚訝之餘,又出一難題:若有辦法找到地椿之合磚,即將建地獻出蓋廟。此時,帝爺公乩身手持七星劍,直指合磚埋藏處。簡氏拜服於帝爺公神威,承諾獻出建地。信眾在歡喜之餘,驚覺尚有一個難題未解決,即輦轎無法退出簡家廳堂,但此時帝爺公已然退駕。經過簡家同意敲掉大門,輦轎方得回返。
有求必應,神威顯赫。
紫微宮是草鞋墩(草屯鎮舊稱)所屬林子頭、中庄仔、阿法庄仔、山腳和下庄仔等五庄住民的信仰中心。舉凡嫁娶、生日、作壽、入庴、科考、治病、除邪等等,鄉民必來問事。尤其在醫學不甚發達的年代,帝爺公乩身除了在廟中辦事外,也會至信眾家中為其除邪治病。但隨著社會的進步,一九七0年代後,帝爺公不再使用乩身,因此也停止起乩辦事之相關事宜。信眾則改以擲茭的方式來獲得帝爺公的啟發。
筆者幼時常聽祖父談起,他的祖父(吾之高祖)在日治時期擔任帝爺公之乩身。當有信眾乞求帝爺公啟示時,只要擲茭應允,執事人員隨即擊鼓,遠在虎山上農作的高祖會馬上起乩,奔回帝爺廟辦事。
紫微宮廟前碑文記載紫微宮沿革。
後記
紫微宮玄天上帝開基建廟已逾三百多年,其神跡和傳說不勝枚舉,誠如廟前碑文所載:”…至於神之史實,世人傳說不一無從考證,故略而弗書,俟後之知者以補之。” 故筆者獻拙,略述一二幼時的記憶,以表對帝爺公守護五庄鄉民的敬意。感恩!
紫微宮地址:南投縣草屯鎮草溪路214號